赴外交流

首页 - 赴外交流 - 学生交流项目 - 正文

“分享之旅”—赵勐同学参加波士顿大学寒假访学项目记录

发布日期:2017-07-10     点击量:

命运是大海,当你能够畅游时,你就要纵情游向你的所爱,因为你不知道狂流什么时候会来到,卷走一切希望与梦想。--《悟空传》

趁年轻多走走,不负一世往来。--by me

学习篇

上课的气氛是欢快活泼的,平心而论每节课有累过但没瞌睡过。在每次课程之初都会进行一个small talk,聊聊同学近况,学习计划,分享下有趣的人事物。课堂气氛就这样调动起来了。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中美课堂文化的差别。

1.桌子和凳子是连在一起,可以移动,这样就方便了小组讨论。之前国内的课堂课桌都是固定住的,七八十个人挤在一个屋里,略显压抑沉重,有时还易打瞌睡。书桌的可移动性给开放性的课堂提供了条件,更显轻松和随意。

2.国内的教室老师站的地方一般比同学们坐的地方要高点,方便同学们看到老师。而这里我们的教室是平的,且讲台也是放在旁边,所以老师和同学没有那么疏离。在国内我们更多是尊敬老师,在国外我把老师当成朋友,可以问她那里有图书馆,好吃的,怎么去瓦尔登湖。

生活篇

波士顿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度远远高于国内,随处可见的松鼠、鸽子、海鸥,我住的地方还有大鹅,成群成群地,时而引吭高歌,有时我走在路上与它只隔20cm。心情烦闷的时候,伴着阳光漫步,好不惬意,还能收获迎面走来小哥哥,小姐姐的笑容。

自由。无人顾及你的穿着,可以随意在街头跟随舞者音乐的脉动摇摆,大家玩的都很high。下雪天还有跑步者,短衣短裤,面容发红,喘着气,当你给他们让路时,不吝惜说一声Thank you!这时没有好事的大妈大爷指责穿的太少云云。教学楼旁还有免费的健身房,可惜我没凑够装备,不然真的去游泳了。有时候,我被一些莫须有的条条框框束缚住,做人真是太累。白天贴上世俗的面具,晚上揭下伪装做真实的自己。而在这里,一开始并不是很适应,如果你真的需要,你就说,不说别人永远也不知道你需要什么。虽然文化是沉淀在骨子里,但是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。我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些地方的人,他们的生活是那样,他们的想法是那样,而我也曾经自由过,放纵过。古人早有觉悟:不自由毋宁死。

假期参观了纽约和波士顿,时代广场、百老汇、帝国大厦、大都市博物馆,哈佛大学,北大西洋,东北大学,茶党博物馆,波士顿博物馆。还有去教堂做礼拜。

这里的网慢,1KB/s这是公寓的网速。公共的网速估计是100KB/s左右。

吃饭永远是一大难,想念天朝的美食。太多的甜点,咖啡,烤面包,食之乏味,弃之可惜。所以做饭是必修课,至于外卖看看就好。不能用支付宝,微信支付,淘宝,真是不方便。关于价格,日常生活贵上天,奢侈大牌便宜爆。

感受篇

看过的东西越多,跌下神坛的东西越多,越来越理性,更倾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
只要你认为,处处都是天堂,处处也是地狱。

吃饭VS社交

在中国人看来,吃饭总少不了别的什么事,或公或私,吃饭总具备着社交的功能。但在西方文明中,吃饭是吃饭,社交是社交。可以是天南海北的话题,从新总统到周末计划,可是是熟人也可能是陌生人单纯的享受社交,享受和陌生人交谈的快感。

友善的人文环境

过马路时信号灯底下会有滴滴声“wait!”“wait!”提醒盲人,走斑马线时车辆会停下来等你走过再行驶而过,所有带台阶的公共建筑都有坡道方便婴儿车和轮椅上下。

外国的月亮有时也不圆

现在信奉移民便是天堂的人和当年信奉高考之后随便玩,结婚就成熟,赚够了钱40岁就退休大约是同一种人。我一路走来,看过人间风霜,有街头卖唱,行乞的,帝国大厦外操着一口中国话买报的老奶奶,也有不辞辛苦送儿读高中的台湾妈妈。个人都有个人的光鲜和心酸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
鄙见

对于另一个国度的人来说,他们常常凭一条关于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的新闻来评价一个国家。这让我不断地思考媒体的影响力。每个地方总有好有坏,很多的情况并不是媒体宣传的那样,所以我去怀疑,见证,思考。先了解双方的思想再去自己判断真实,这就是出国给我的体会。

忠告

好好学习,不要死读书。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文明生存下来,不要去吹嘘自己上了什么大学,身边有什么骄傲的朋友,想想自己,要学会为自己自豪。